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湖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139252|回复: 70

【湖头地名志】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总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09-2-26 23:45:17 |显示全部楼层
  《湖头地名志》是采集县志编纂的地方文史资料。全志内容有行政区划地名、居民居住地名、自然地理实体地名、交通水利地名、经济地名和文化地名等,较为详实地记述了湖头镇地名的历史和现状,展示了湖头人民在10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辛勤劳动、建设家园的宏伟业绩。编纂《湖头地名志》的宗旨,在于提供我镇准确、全面、完整、系统的地名资料,为今人及后人了解湖头、认识湖头、发展湖头提供借鉴,以期起到存史、资政和教化之功效。


政区地名:湖头镇

  位于县境东北隅,县城西北34公里处,北纬25°14′,东经118°02′。东连金谷镇,南邻尚卿乡、蓬莱镇,西与长坑乡、湖上乡接壤,北与白濑乡、永春县达埔镇交界,面积100.03平方公里。镇政府设在湖二村。因地处清溪上游的河谷盆地,四面环山,盆地开阔平坦,湖头溪从中穿过,状如大湖,五代前称阆湖,北宋初称湖山。相传南宋理学家朱熹路经岭头山,俯瞰该地,见状如大湖,遂称湖头,沿用至今。

  湖头于宋、元时分属修仁乡感化里、来苏里;明、清分属感化里、来苏里;民国先后为来感区、第二区、第一区、清溪镇。解放后,先后为清溪区、第四区、湖头区、湖头公社、湖头区、湖头公社。1980年8月析湖头街及邻近4个生产大队建立湖头镇,1984年4月湖头公社改为湖头乡。1987年6月撤销湖头乡,原属湖头乡的大埔、后溪、登贤等25个村归并湖头镇。至2005年,辖宗城、下东、四角井3个社区居委会和湖一、湖二、湖三、湖四、登贤、半岭、溪美、福寿、前山、汤头、横山、前溪、后溪、埔美、山都、高山、云林、郭埔、许前、东埔、产贤、桥头、竹山、上田、美坂、美溪、半山、下坑、大埔29个村及湖头茶场。

  境内地势较为平坦,大部分属河谷平地。最高山峰为五阆山,海拔1256.7米。主要河流有湖头溪。横跨湖头溪有湖头大桥、和声大桥、三安大桥及溪美大桥。境内有温泉一处,水温48℃。环绕全镇的17座山峰如一幅幅翠屏,给湖头平添几分诗意,故古有“湖头十景”:即阆山雪意、东甲晓霞、白濑溪声、七佛春云、三台夕照、霞浦渔灯、成云观瀑、月峰樵径、西湖夜月、碧翠闻钟。秀美的自然风光经文人墨客标点,更富有诗情画意,令人神往。

  湖头是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历朝以来,名人贤士辈出,有清初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李光地,清代书法八大家之一的李清藻等,而李光地“四世十进士七翰林”,在安溪历史上实属罕见。据统计,仅从明永乐三年(1405年)起至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止的500年中,湖头古镇科举及第者有1114人,其中武举人11人、文举人78人、进士22人、榜眼1人。文物古迹较多,有贤良祠、成云洞、泰山岩、清溪宫等。在镇区内,仅古宅民居就有新衙、旧衙、二衙大厝、三衙大厝、四衙大厝、四衙合元大厝、世家大厝、上西大厝、问房大厝、宗城土楼、宗城新厝、顶总衙大厝、四房小宗、封君祠、六房小宗、顶五房小宗、下东大厝、翠岩公祠、二房小宗、溪后渡大厝、仁福大厝、敬房祖厝、和房祖厝、德心斋、景新堂、霞新厝、东美堂、李氏家庙等。妙峰山相传有明崇祯四太子唐王的墓。1999年5月,湖头镇以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而跻身全省首批6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之列,是闽南地区唯一入选的乡镇。

  湖头自古有“小泉州”之称,是安溪著名的侨乡,1978年后为安溪的工业重镇。1985年,湖头被列入省首批对外开放的工业卫星镇,年产100万吨的福建三安钢铁有限公司坐落在湖三村、美溪村,总装机容量10万千瓦的煤矸石火电厂一期工程已建成发电。特别是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成立了湖头第二中心城市建设和发展协调领导小组,成立了湖头新城规划、焦化系列、物流中心高科技园等12个湖头区域重点建设项目工作小组,湖头第二中心城市建设正式启动,并进入运作。湖头将以其独特的古镇文化魅力和富有现代气息的崭新形象谱写“湖头新城”的明天灿烂辉煌,湖头正掀起新的一轮创业热潮,商机无限!湖头人民竭诚欢迎海内外有识之士前来参观考察,投资置业,共襄盛世!共谱新章!
湖头论坛:只要你有心,大家都温馨!www.362411.com.cn 站长QQ:63631134

Rank: 8Rank: 8

总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09-2-26 23:46:11 |显示全部楼层
村、社区名

  (一)宗城社区 

  在镇政府驻地东向0.2公里处,湖头溪河畔。因社区居委会居民大都住在一座名曰宗城的土楼内及其周围附近地带,故名宗城。宗城土楼系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一官员建成后,赠予李光地胞弟李光坡的,土木结构,拱石大门,建筑面积2250平方米,具有清代方形土楼特色。建于清代的宗兴堂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6月,与原庙巷居委会合并为一个社区居委会。社区居委会设在中山街庙巷路,辖13个居民点。

  (二)下东社区 

  位于湖头镇中山街。居委会名称来源于下东大厝。2004年6月,与原仁福居委会合并为一个社区居委会。辖9个居民点。世界医学专家、美籍华人李景昀原籍就在下东。

  (三)四角井社区 

  位于湖头镇中山街。清代,湖头街仅仅是条小街巷,街中有一口井,井围用石筑成,四方形,故称四角井。民国期间街道以井为中轴拓宽。新中国成立后,居委会以井命名。2005年6月,与原船巷居委会合并为一个社区居委会,辖15个居民点。

  附:庙巷、仁福、船巷居委会

  庙巷居委会 在镇政府驻地东0.2公里处,和声大桥畔。该地有一座始建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的关帝庙,奉祀关羽,因关羽忠义闻名,即称忠义乡,后以庙取名,称庙巷。辖7个居民点。2005年6月与宗城居合并为一个社区居委会。

  仁福居委会 位于湖头镇中山街四角井。居委会名称取自一幢仁福大厝。该大厝始建于清初,三进双护厝。辖4个居民点。2005年6月与下东居合并为一个社区居委会。

  船巷居委会 在镇政府驻地东侧0.2公里处,湖头溪右畔。以前交通不便,运输靠水运,清溪的马上滩、渊滩,巨石阻塞,无法通行。湖头巨富李森于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雇工凿通,从此船只可从泉州直通湖头,湖头便成为内安溪各乡及永春等地货物集散地。湖头溪边有一条长约50米、宽约2米的石板小巷通向中山街尾,是行船出入之道,称为船巷,沿用至今。居委会以巷命名。辖7个居民点。2005年6月与四角井居合并为一个社区居委会。

  (四)湖一村 

  在镇政府驻地0.3公里处。清代为福山乡(郭山)。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隶属湖头河阳乡,当时按民兵营编制为一至四营;同年11月,河阳乡撤销,原4个民兵营改为湖一至湖四村。因原为民兵一营,故称湖一。村委会设在民丰路100号,辖11个自然村、居民点。湖头溪之畔的福山狮峰山下有始建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的清溪宫。小寨山有丰富粘土矿。村民主要为李、叶、张、吴姓。

  (五)湖二村 

  位于湖头街。民国时属清溪镇河阳保。解放后属湖头镇。1958年为湖头河阳乡;同年11月,河阳乡撤销,因原为民兵二营,故称湖二。村西南有大、小寨山。村址驻问房,辖4个自然村。中山街中段有李氏家庙,明初李森建,是湖头李氏祀先祖、明宗规、行族事的场所,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规模宏大,结构精美,门联“海内推十大姓;郡志载小泉州”。内有明英宗皇帝敕文,御赐“急公尚义”、“夹辅高风”匾额等,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碧翠山上山腰巨石下有建于明代的碧翠岩遗址。白翠岩山麓有民国时李爱黄墓。有建于明代的景新堂为第六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清代、民国期间,不少李氏乡亲迁居东南亚等地。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90年代以来,侨胞李尚大、李陆大昆仲在安溪捐建大批公益事业。该村的垇墘芫荽相当闻名。村民以李姓为主。

  问 房 该村有问房大厝,系五进双护厝古建筑,业主李日火景(李光地伯父) ,族亲内外事务由其管辖,故称问房,后雅化为文房,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新 衙 又名昌祐堂,系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李光地的府第,由其夫人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始建,五进双护厝,建筑面积3120平方米。因是在“旧衙”之后新建,故称“新衙”,其大门联“相门知理学;府第传乾坤”。

  上 东 位于湖头街东侧,湖头李氏长房居住地。后裔分家,分为上东、下东、后灶、上西、下西、当西,即“三东”、“三西”,从中而得名,后为自然村名。

  (六)湖三村 

  在镇政府驻地北0.3公里处。原湖一至湖四及郭山角落统称河阳乡,1958年11月河阳乡撤销,因原为民兵三营,故称湖三。村委会设在河滨路,辖7个自然村两个小区。村民主要为李、陈、吴、苏姓。

  旧 衙 又名昌和堂,乃满族宁海将军喇哈达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所建。后为报恩,借口调任而转赠李光地夫人。五进双护厝。因建“新衙”,昌和堂就称“旧衙”,其门联“罗绮日暖将军府;弦管春深宰相家”。

  (七)湖四村 

  湖头镇政府驻地。原隶属上岭大队,即由上西角落与半岭角落各取一字得名。1961年9月上岭析为半岭和湖四两个村。因原为民兵四营,故称湖四。村委会设在中山街,辖7个自然村,废村磨石坑、走马石。境内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贤良祠,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建,原名榕村书屋;雍正十一年(1733年)为表彰李光地而改为今名贤良祠。又有始建于宋淳化四年(993年)的成道院遗址,今存遗物有宋、清柱础、古井及残存断墙颓基,为研究宗教史提供实物例证。上西埔有明慈善家李森墓,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村民主要为李、苏、柯姓。

  (八)登贤村 

  在镇政府驻地东1.5公里处,湖头溪东侧。原名儒林。民国时,湖头李孝长倡议办学,校舍落成后,以儒林之义引伸称为登贤,村以校名。新中国成立后,村委会设在当墘圩,辖6个自然村。村民主要为许、李、胡姓。

  (九)半岭村 

  在镇政府驻地西偏北3.1公里处,五阆山右侧,海拔320米。苏氏最早从长坑移居此地。古时,湖头通往永春县一都乡必经湖上乡岭头山,此地为中间站,故名半岭。村委会设在半岭,辖6个自然村。村民主要为苏、李姓。

  (十)溪美村 

  在镇政府驻地南偏东2.9公里处,湖头溪右畔。清代为溪尾、盘口桥,后为福溪乡,包括溪尾、福寿、湖一郭山角落。1961年8月为独立村,因地处湖头溪的下游,又有一条小溪流经埔美、前山在该村注入湖头溪,俗称溪尾,“尾”与“美”谐音,故名。村委会设在林前山,辖10个自然村。该村盛产湖头米粉。云斗桥畔有清李日火 景墓。村民主要为苏、魏姓。

  (十一)福寿村 

  在镇政府驻地南偏东2.5公里处。原名虎岫。该地李氏始祖李尔华(号福海)由湖头南庄来此定居,生一子取名寿山,后人为缅怀祖先之功德,取其父子号名各一字,雅化为福寿。村北有树林山,与溪美村交界有湖山寨,与前山相接为蔗仔山。主要溪流是福寿溪。村委会设在前寨,辖8个自然村,废村水坛口。该村生产福寿米粉,水质好、技术高、质量优,为安溪名产,畅销闽南及东南亚。村民主要为李姓。

  (十二)前山村 

  在镇政府驻地南2.7公里处。因该地有陈氏始祖上园祖宇,位于湖头寨山前面,故称。村委会设在田中央,辖10个自然村。村南大尖山有始建于宋绍兴四年(1134年)的泰山岩,风景优美,岩上有南隐庵堂、黄水车、白鹤洞等名胜古迹,现正开发中,不久将成为旅游胜地。建于清代的兴福庙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该村生产湖头米粉。村民主要为陈姓。

  (十三)汤头村 

  在镇政府驻地南1.6公里处。因该村有一口温泉,水温48℃,热异常面积0.16平方公里。“温”俗称“汤”,故名。村委会设在中点,辖4个自然村。村中有两条小溪,在西洋点有福寿溪,下点有汤池溪。据传,此溪原系由横山村大亭后流经横山金龟寨、汤头中点、三乡莲花寨、中亭庵与福寿溪汇合,流向溪美村,注入湖头溪。明末清初,湖头街李氏,在清溪宫开一水渠,将水引入湖李“色仔坑”,经湖头街尾注入湖头溪。该村盛产湖头米粉。村民主要为苏、李、杨姓。

  西 洋 在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建有一座方形土楼,名“仰泰”,其意为仰望泰山岩,国泰民安。今土楼门尚存。

  三 乡 又称锣山头。古时此地居住着高、杨、叶三姓,故称。

  (十四)横山村 

  在镇政府驻地西偏南1.5公里处。原名恒山(又名横产),因“恒”与“横”谐音,故称。小尖山与汤头、前溪、埔美交界。村委会设在中股,辖7个自然村。境内的睏口山有周代遗址。村民主要为苏、杨、林、李姓。

  (十五)前溪村 

  在镇政府驻地西南2.8公里处。地处邦行溪下游,山集中在村南,村在大尖山和小尖山下前,俗称前溪。1979年11月从后溪村析出。村委会设在前溪,辖10个自然村。村民主要为陈、黄姓。

  (十六)后溪村 

  在镇政府驻地西南2.5公里处。据载,后晋开运三年(946年),陈氏先祖陈光绪自永春小岵徙居感化里大亭(今后溪)肇基,因村后有一条崩行溪,故名后溪。解放后,1979年11月析为后溪、前山、埔美、前溪4个独立村。与高山交界有墓庵山、后埔狮山,与埔美交界有虎尾仑、大坪山、寨仔尾、竖石山。村委会设在龙元,辖10个自然村。该村农民育种家陈罗庚于1955年培育出甘薯“新种花”新品种。此外,有祖传民间秘方——老其苏枳术末。村民主要为陈、郑、黄姓。

  (十七)埔美村 

  在镇政府驻地西南3.8公里处。原名埔尾,1979年11月从后溪村析出,雅化为埔美。村北与高山交界有清山溪,村南有枣岭溪,村中有埔尾溪。村委会设在骑沟,辖10个自然村,废村漫水。境内有始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的七寨祖庙。村民主要为陈姓。

  (十八)山都村 

  在镇政府驻地西南4.3公里处,海拔210米。原名山兜,1961年从高山村析出,雅化为仙都。1981年9月,因与官桥仙都同名改为山都。石钟溪贯穿村的中部,虎尾 仑溪源于盆岭,经村的南部进入埔美村与石钟溪汇合。村委会设在山兜祖厝,辖9个自然村。与金谷镇洋内村交界处有宋小尖寨遗址,海拔约700米。村民主要为裴、钱、陈姓。

  (十九)高山村 

  在镇政府驻地西南2.8公里处,五阆山麓,海拔195米。村里有石钟溪和森林溪。村名取自然村高宅和山姜埔各一字。村委会设在内寮,辖7个自然村。境内苦竹墘岱 羽 工仑有清李光坡墓,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五阆山羽 工  坪又有清榜眼邓启元墓。村民主要为陈、钱、张、林姓。

  (二十)云林村 

  在镇政府驻地东南3.5公里处,湖头溪东畔。剌脚尾 山与大演交界,黄寿内山与郭埔相接。原名勤仔埔,清时称云岭埔,后来山上种满树木,山顶有云雾环绕,称云林,沿用至今。村委会设在新村旁,辖云岭埔。村民主要为林姓、李姓。

  (二十一)郭埔村 

  在镇政府驻地东偏南1.8公里处,东甲山西麓。由外埔和郭坂两个自然村各取一字为郭埔。村委会设在外埔,辖6个自然村,农耕点许湖。境内郭坂山、中寮山有新石器时代遗址。村民主要为许、林、郑姓。

  (二十二)许前村 

  在镇政府驻地东部3.5公里处。原名都村。村民大都是从湖头外埔祖厝前迁居该地,大部分姓许,又在祖祠前,故称许前。1982年4月从都贤村析出。村委会设在下许,辖5个自然村。主要水体有延福水坝和洋头水坝。

  (二十三)东埔村 

  在镇政府驻地东部4公里处,东甲山麓。原称东埔山。相传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有一群仙女云游东甲尖山,俯瞰左侧山麓,有片大草埔绿草如茵,中间有一条鲤鱼溪,溪畔盛开桃花与夜来香,四季飘香,问:此是神州何地?答:尚未定名。仙女云:既有东甲名山,又有奇花异草的大埔,就叫东埔山。1982年4月从都贤村析出,称东埔。村委会设在垅内,辖4个自然村。村民主要为李姓。

  (二十四)产贤村 

  在镇政府驻地东4公里处,东溪岭西麓。明清属来苏里;民国时期为都贤保。1961年隶属登贤小公社;1982年4月都贤析为产墘、东埔、桥头、许前4个独立村。1998年9月22日,产墘村更名为产贤村。村委会设在下产墘自然村,辖5个自然村。村民主要为董姓。

  (二十五)桥头村 

  在镇政府驻地东3公里处,仙坑溪畔。原隶属都贤村,1982年4月析出为独立村。村委会设在三落,辖5个自然村。村民主要为李姓、颜姓。

  (二十六)竹山村 

  在镇政府驻地东偏北2.8公里处。原隶属登贤村。1961年划出庵头、猴山、巷口为竹山村。村委会设在庵头,辖9个自然村。境内有规模较大的宋代冶铁场遗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猴山麓有唐林八郎墓,墓石构,碑饰华盖仰莲纹,下饰莲瓣。境内又有贵州安笼总兵官,累授至左都督、荣禄大夫清林孺墓。村民主要为林、郑、李、洪姓。

  (二十七)上田村 

  在镇政府驻地东1.5公里处,湖头溪左畔。明、清时期为两个自然村,即坝头桥和上仕;民国时期两村隶属登贤保。解放初期为登贤乡,1961年8月划出上田、上仕为上田村。该村李氏于元末从龙涓徙居竹山。村委会设在坝头桥,辖13个自然村。村民主要为李、林、纪、鄞、胡、许、洪、杨、倪姓。

  (二十八)美坂村 

  在镇政府驻地东北1.5公里处,海拔69米。原属美山乡,1961年析村时,因该村上湖自然村有座美园宫(后改为美德庙),上坂自然村有座上坂庵,故称美坂。村委会设在上坂庵,辖9个自然村。村民主要为许、詹、陈、李、张、林、洪、黄、苏姓。

  上 湖 因位于湖头蓝湖上得名。

  深 田 该村周边均是烂泥田,故俗称深田。

  庵尾园 位于上坂庵下。

  田 当 村周围均是农田。

  山 后 地处上坂寨后,凤山山麓。

  岭 兜 该村村民原由南安梅岭岭兜迁入。

  新 兰 该村村民原由官桥新林迁居入,“兰”与“林”谐音,故称。

  (二十九)美溪村 

  在镇政府驻地偏东1.4公里处,湖头溪畔,海拔68米。清代美溪、美坂为溪坂乡,后溪坂、白濑、半山、下坑合并为美山乡。1961年8月行政区划调整时,划为独立村,取美山的“美”字,因村临溪,故名。村委会设在综合市场十字路边,辖6个自然村。境内的龙贵山麓有成云洞,洞之上方,幽谷涧水,走壁拖云泻入小三潭,蔚为“成云观瀑”奇景,山水相映成趣。平旷处有一小楼阁,即“成云精舍”,是李光地养憩攻读经书之所,墙门上悬刻福建巡抚潘思渠所书“李文贞公读书处”七个娟秀大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村民主要为李、黄、苏、陈、胡、吴、王、林、郑、蔡、高、许、褚姓。

  (三十)半山村 

  在镇政府驻地东北部4.4公里处,海拔510米,与永春县交界。因地处在半山地带,故名半山。村委会设在福坪,辖9个自然村。村民主要为李、林、苏姓。

  (三十一)下坑村 

  在镇政府驻地北偏东6.8公里处,海拔736米。原称霞卿,又名霞山,1958年改为下坑。因位于山坳,故名。境内主要山峰为鹅角冠,海拔1088米。溪流为中溪。村委会设在小学内,辖4个自然村。村民主要为黄姓。

  (三十二)大埔村 

  在镇政府驻地西2.8公里处。原为湖头镇大埔林场,后为独立村。主要山峰有破柴箍山、湖来山和望头山。村委会设在上元埔,辖5个自然村。村民主要为苏、陈、萧姓。
湖头论坛:只要你有心,大家都温馨!www.362411.com.cn 站长QQ:63631134

Rank: 8Rank: 8

总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09-2-26 23:47:27 |显示全部楼层
自然村名

  (一)社区

  宗城社区 宗城、溪后渡、庙巷、金寨巷、土楼、新厝、宗仁居、翁厝、王厝、下池、金寨、中山街、存心厝。

  下东社区 下东、下龙、贡仔、圆门脚、民丰路、仁福、卫生巷、万仓巷、中山街。

  四角井社区 四角井、杨厝、乌门、新门、五房小宗祠、罗源、林厝、关帝庙边、船巷、敬房、和房、清宫、荣元巷、清珍、高厝庭。

  (二)村

  湖一村 郭山、小寨、宗城、船巷、下东、颢房、仁福、上墘、新门、黄坂洋、店尾。

  湖二村 问房、新衙、东头(亦称上东)、垇墘。

  湖三村 后路、后坪、磜兜坑(亦称照兜坑)、埔尾寨、寨兜、旧衙、溪后渡、炭坑小区、湖美小区。

  湖四村 上西、下西、顶五房、南清、石皮、新桥、磨石坑、大坪、走马石。

  登贤村 白灰楼、中湖、墘尾、深中洋、三落里、当墘圩。划为白灰楼、中湖、墘尾3个角落。

  半岭村 半岭、温厝坑、石桥、崇峰、大坪尾、沟仔尾。划为崇峰、半岭、乡里3个角落。

  溪美村 五房(亦称新店)、溪州、金沟、新园(亦称下园)、石久、田中央、魏厝、洋岭、后对、石皮仔。划为溪州、金沟、玉世、田中、后对、石皮、洋岭、下园8个角落。

  福寿村 前寨 、亭墘、沟内、沟仔尾、林兜、吾坑(又名吴坑垅)、宫口、坪兜、水坛口。

  前山村 田中央、前山、狮仔、草埔头、大路尾、吴厝、芸路、大垵口、围仔、罗厝。

  汤头村 中点、三乡(又称路山头)、西洋、下点。

  横山村 顶科、中股(亦称中点)、下科、苦枳埔、大亭、小亭、土坎。

  前溪村 前溪、后龙美、白宁坪、社垅、深内、葫芦山、七斗、洋埔园、其苏、土楼。

  后溪村 龙元、三落仔、其苏、楼下、霞路、上汤、后埔、御路溪、溪墘、可清(苦清)。划为其苏、龙元、后埔、御路溪、溪墘、苦清6个角落。

  埔美村 骑沟、寨尾、寨边、五家、三落仔、紫帽、东湖、路顶、坪上、榕树脚、漫水。

  山都村 上埔、飞龙、法石洋、上田、寨边、南山(又称山兜祖厝)、岭头、西山、坑头。

  高山村 福德墘(苦竹墘)、田头、山尾埔、坪兜、高宅、莲坑尾、内寮。

  云林村 云岭埔。

  郭埔村 郭坂、横塘、外埔、垇坑、大墘、许湖。划为垇坑、祖厝、下厝、田中央、郭坂、横塘6个角落。

  许前村 风鼓厝(洋美厝)、山洋头(山坪头)、中科厝、庵美、金利厝。

  东埔村 沟尾、福坛、三落、东墘寮。

  产贤村 上产贤、下产贤、石皮坑、炉内、洋柏园。

  桥头村 洋头、东塔、三落、外桥、祖厝。

  竹山村 庵头、侯山、巷口、石牌、岭脚、后坪、石皮坑、七房、竹脚。划为庵头、侯山、巷口3个角落。

  上田村 上新厝、大草埔、下炉、坝头桥、三落大厝、后面厝、上田厝、土楼口、新店巷、庵边、洪祖厝、古井脚、厝头。划为上田、上仕2个角落。

  美坂村 上湖、深田、庵尾园、上坂、尾寨、田当、山后、岭兜、新兰。

  美溪村 新路、下溪、高山、傅厝、恒足、溪坂。划为顶埔、下埔、新路顶、新路下、罗源、高山、尾份、下溪8个角落。

  半山村 白沙、高山、林边、福坪、中仑仔、下新厝、寨仔、祖厝林、格头。

  下坑村 下坑(霞坑)、石溪(圭)兜、水竹仔、高坪。

  大埔村 石仔室、中大埔、上元埔、贡脚、锦林。划为石仔室、中大埔、上元埔3个角落。
湖头论坛:只要你有心,大家都温馨!www.362411.com.cn 站长QQ:63631134

Rank: 8Rank: 8

总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09-2-26 23:49:41 |显示全部楼层
废村(自然村)名

  (一)新 桥 

  属湖四村。在镇政府驻地西北2公里处。该地原有一座木桥,清咸丰五年(1855年)李贻燕重新修建石桥,并立碑为证,村以新桥名。1982年村民迁居顶五房自然村而废。

  (二)磨石坑 

  属湖四村。在白翠岩东侧。该地有能磨刀器的磨石,故名。因地僻人稀,1949年前村民移居上西自然村而废。

  (三)走马石 

  属湖四村。在五阆山东北麓。传说宋时磨石坑驻扎军队,因缺马力,得到仙人帮助,化石为马,后人将该地称走马石。因人烟稀少,1950年村民迁居下西自然村而废。

  (四)石 桥 

  属半岭村。在大格子山西侧。该地坑沟上有一石板桥,故名。由于地处偏僻,村民移居半岭自然村而废。

  (五)水坛口 

  属福寿村。在大尖山东北坡。该地有一眼泉水流入清溪,泉与坛方言谐音,故称水坛口。因交通不便,1958年村民移居沟仔尾自然村而废。

  (六)漫 水 

  属埔美村。在镇政府驻地西南3.9公里处。该地近溪边,地势低,常闹水灾,故名。原只有一户村民,后房屋倒塌,移居厝顶而废。
湖头论坛:只要你有心,大家都温馨!www.362411.com.cn 站长QQ:63631134

Rank: 8Rank: 8

总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09-2-26 23:54:04 |显示全部楼层

街巷名

  (一)湖头街
  湖头街巷形成较早。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李森捐银凿通清溪渊港巨石后,船只可从湖头直达泉州出海,湖头自此繁荣。该水路九曲十八弯,全程约90公里,顺水利舟约要20小时,逆水回舟约60小时。湖头有通往永春、大田、德化、华安、漳平等四条古道,成为内外安溪、山区和沿海的商品集散地。安溪西部河流属九龙江水系,九龙江船运的货物可经涵口到达福田乡的徐州圩,经感德里白桃的白石圩、双垵圩、多卿圩、珊屏圩、福春圩、长坑圩等圩场的小商小贩运到湖头销售,泉州一带的商品经湖头向上述圩场贩运到漳州、汀州一带,湖头又成为泉州、厦门、漳州、闽南、闽中、闽西主要商品交流的集散地。至明代,湖头街就有“三里长街”之说。明嘉靖《安溪县志》载:“湖头市,在感化里,百货所骤,号‘小泉州’。”清乾隆《安溪县志》载:湖头“上达漳、汀,下连兴、泉,商旅所至,舟车所通,诚为辐辏。民之环住其间者,绣错不绝,烟火相接,一带市肆,倍于邑内,土风文物,非别里所得而班也,故《泉志》称‘小泉州’云。”当时,街面较窄,建筑简陋。民国19年(1930年)遭火灾,沿街民宅及店铺被烧毁。同年,地方民军陈国辉率部进驻湖头,组织重建,拓宽街道,街道可通汽车。为纪念孙中山,取名中山街。解放后,店铺与住宅有所翻新。2000年,湖头列为泉州市30个小城镇建设示范乡镇,聘请福州八达城市规划设计院进行总体规划,逐步对旧镇区进行改造扩建。首期对中山街西段A和湖北街南段A改造。
  湖头街历史悠久,人才辈出,从明万历八年(1580年)至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湖头街曾有22人中进士。清初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四世十进士七翰林”,在安溪历史上实属罕见。时湖头人不少人晋京为官,从中学到了许多京城的烹饪技术,结合当地特产湖头米粉、白粬等,创出许多风味独特的小吃,品种繁多,脍炙人口,故有“顶街芋包,下街粿”之说,流传至今。主要传统美食有炒米粉、芋包、咸笋包、小笼包、牛肉冻、春饼、蜜桔、鸡卷、白粬、油葱粿、炸菜头粿等。古时,湖头街在春节期间,文化活动较为丰富。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七日,人们戏称为“疯年疯节”。民间有一顺口溜:“初一涨,初二涨,初三老鼠娶新娘,初四神上天,初五隔规,初六浇肥,初七七元,初八完全,初九天公生,初十土地生,十一请女婿,十二来回拜,十三吃稀粥,十四配芥菜,十五上元冥,十六相公生,十七王公上灯棚。”一到春节,湖头街有高甲戏、南音、讲古、猜灯迷、攻炮城等,街头供奉的各寺庙也举行进香仪式,一般是街尾的舍人公、店头的田都元帅、七寨的关帝、寨兜上帝、三官宫的三官大帝、猴山庙的王公 。 香客信徒跟在辇桥后面,踩街巡境,迎香队伍锣鼓喧天,并配有许多独特的节目,“王公锣,七寨枪,三官爷寿面敬”,有的还搭台唱戏。早期,湖头有九角戏,即除梨园戏“生、旦、丑、净、末、贴、外”七个角色外,再加上两个武生角色。据说,清末民初,清溪宫下坑头有一个“新春兴”戏班,班主叫李昭鸳,共有四子,从南洋回乡,组成“新春兴”九角戏,首次演出时轰动闾里。其戏艺,擅演干戈武打,并穿插高难度杂技表演,所到之处,深受称赞,闻名于闽南地区。
  
  
  

湖头街主要街路巷名表
  

街巷名称

长(米)

宽(米)

中山街

东至安湖路

西至翠湖路

3000 

 10 

榕村街

东至河滨西路

西至俊民中学

500 

13 

贤良街

东至湖美路

西至贤良祠

200 

12 

贤兴街

东至湖美路

西至贤良祠

300 

11 

新湖街

南至安湖路

北至中山街

800 

13 

河滨西路

南至中山街

北至三安铁厂

4000 

8 

安湖路

南至汤池指挥牌

北至湖头桥西端

1000 

13 

前进路

南至埔美村

北至汤池指挥牌

3000 

13 

翠湖路

南至汤池指挥牌

北至铁路桥涵洞

1500 

13 

湖美路

南至中山街

北至榕树街

500 

13 

站前路

南至榕树街

北至火车站

500 

13 

民丰路

南至新湖路

北至下东巷

2500 

8 

湖头市场

南至湖头供销

北至湖一村

育才巷

南至中山街

北至俊民中学

100 

6

同德巷

南至中山街

北至湖美路

300 

3

欧墘巷

南至中国银行

北至湖二小学

100 

15

后灶巷

南至中山街

北至李吉厝

150 

2.5

长 巷

南至中山街

北至盘仕厝

100 

1.5

大夫第巷

南至湖头粮站

北至旧衙大厝

300 

2.5

顶寨巷

南至中山街

北至志连厝

300 

2

庙 巷

南至中山街

北至顶新厝

150 

2

金寨巷

南至中山街

北至河滨西路

60 

1.5

四角井巷

南至中山街

北至河滨西路

60 

2

荣元巷

南至中山街

北至林厝

100 

1

清宫巷

南至中山街

北至大溪岸

70 

1.5

和房巷

南到中山街

北至大溪岸

60 

1.5

敬房巷

南至中山街

北至大溪岸

40 

1.5

船巷

南至中山街

北至大溪岸

40 

1.5

观音巷

南至牛奶场

北至中山街

500 

2.5

柳桐巷

南至牛腿岸

北至中山街

400 

2

新衙顶巷

南至大古坑

北至中山街

500 

3

新衙下巷

南至新衙大厝

北至中山街

100 

4

上东巷

南至慈山学校

北至中山街

500 

2

文魁巷

南至大古坑

北至中山街

100 

1.5

新庵巷

南至东美厝

北至中山街

150 

1

下东巷

南至慈山学校

北至中山街

500 

2.5

上龙巷

南至大古坑

北至中山街

60 

1.5

下龙巷

南至大古坑

北至中山街

100 

1.5

卫生巷

南至大古坑石桥

北至中山街

40 

2

万仓巷

南至开春厝

北至中山街

240 

1.5

翰林巷

南至奇林堂

北至中山街

200 

1.5

临安巷

南至临安厝

北至中山街

200 

2.5

慈心巷

东至慈山幼儿园

西至新湖路

200 

3

蓝溪巷

东至新湖路

西至新湖路

150 

3

古坑巷

东至新湖路

西至大古坑

100 

1.5

小寨巷

东至新湖路

西至小寨 大厝

200 

2

拱桥巷

东至新湖路

西至石拱桥

120 

2.5

仁和巷

东至新湖路

西至古坑坝

100 

2

仁福巷

东至新湖路

西至仁福大厝

130 

1.5

上珍巷

东至新湖路

西至上珍厝

160 

2

兴发巷

东至新湖路

西至阮厝

160 

2.5

敬德巷

东至新湖路

西至黄江海厝

170 

2.5


  (二)后溪圩
  位于后溪村。只有几家店铺,主要是卖猪肉、点心和日杂货等。
湖头论坛:只要你有心,大家都温馨!www.362411.com.cn 站长QQ:63631134

Rank: 8Rank: 8

总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09-2-26 23:56:52 |显示全部楼层
山体名

  五阆山 在湖头镇西部,海拔1256.7米。横亘5公里,面积9平方公里,跨湖头、湖上、尚卿三个乡镇。南起黄岭,北至清溪南岸,西北至东南走向。清乾隆《安溪县志》称:“上有两尖,其中尖高处,清明可眺海,并可望郡城东西二塔。俯瞰诸峰,皆在其下。有石平广,裂痕如砌成者。有巨人石,旧号仙铺庭。庭后山阿有龙潭,中产四足鱼,能知风雨,旱时祈雨辄应。障水口者,有五山;其山麓,泉自石罅涌出,凿池潴之。昔日名僧来此尝之,味香而甘,曰:‘此为蟹眼泉。’相国李光地有《阆山赋》。”有石灰石、煤、铁、石墨诸矿。五代时,五郎陈光绪隐居于此,故古称陈五郎山,后雅称五阆山。

  大尖山 又名翠屏山。在湖头镇前溪、前山、福寿等村南部,金谷镇洋坑村洋岭西部,松柏岭西北部,蓬莱镇磜内村东北部,海拔719.9米。该山高大峻伟,逶迤环抱,岿然一方巨镇。清乾隆《安溪县志》载:“翠屏山,山有巨峰,介还集、来苏、龙兴、感化四里间。又名大尖山。”山北即泰山岩,东侧为小尖山。据传,宋宣和六年(1124年),永春道人黄惠胜,先居小尖山修行,后移居大尖山,广行善事。宋绍兴四年(1134年),黄惠胜在该山坐化。百姓为旌表他的功德,依山建寺,奉称为“显应祖师”。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李光地回乡重建泰山岩,将大尖山改为泰山。

  东甲山 在湖头镇东部,东埔村东部,郭埔村许湖(农点)北部。系金谷镇东溪岭向南延伸的山峰。

  乌石尖 在下坑村西北部,永春县达埔镇乌石村南隅,海拔1040米。

  鹅角冠 在下坑村西北部,乌石尖山西南侧,海拔1088.4米。山西北为永春县高坪村。

  猴山顶 又名鲎山,在竹山村侯山北部,海拔430.1米。以山形故称,山上多石。山麓有唐林八郎墓。新编《安溪县志》载:“唐,林八郎墓:在湖头镇竹山村猴山麓。林八郎(785—819年—引者注),名福龙,行八,故名。唐元和十四年(819年—引者注)平寇殉身,后封为‘保义郎’,碑饰华盖仰莲纹。”


  泰山岩 位于湖头镇西南隅,前山村南部的大尖山。明嘉靖《安溪县志》载:“在感化里,即翠屏山岩也,道人黄惠胜居此,乡人为堂以祀。隆兴间,主簿叶延寿题云:‘自昔吾泉出异僧,清溪今又两岩兴。’两岩,谓太山、清水二岩也。”(参见第五章第三节《名胜古迹与纪念地地名》)。

  碧翠岩 位于湖头镇湖二村西侧碧翠山之半,又称魁星岩。该岩周围,长着四方竹子,茎形四方,实属罕见。

  白翠岩 位于湖头镇湖四村磨石坑西部,湖三村埔尾寨西北部,海拔875.9米。


  打鼓隘 在湖头镇打鼓岭下,与永春县交界。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知县龚颖任内建。
湖头论坛:只要你有心,大家都温馨!www.362411.com.cn 站长QQ:63631134

Rank: 8Rank: 8

总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09-2-26 23:57:45 |显示全部楼层
河谷盆地

  位于清溪上游,四面环山,中分一水,中部地势平坦、开阔,形似大湖,古称阆湖。宋初称湖山,相传,南宋时朱熹路过此地,改为湖头。其盆地中部包括湖头镇的宗城、下东、四角井三个社区居委会及湖一、湖二、湖三、湖四、福寿、前山、汤头、前溪、后溪、埔美、山都、云林、郭埔、许前、桥头、东埔、产贤、登贤、上田、竹山、美坂、美溪等村,面积30平方公里。古时,交通不便,运输仅靠水运,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湖头李森雇工凿通渊兜港,泉州水运可直航湖头,湖头成为内外安溪及永春等地货物集散地,商旅云集。

  湖头人文荟萃,名胜古迹甚多。明李森出谷2000石赈济江南,受明朝皇帝旌表,代理过安(溪)、永(春)、德(化)三县知县。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李光地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被誉为理学名臣,所著的《榕树全集》为珍贵文化遗产。还有乾隆年间(1736—1795年)礼部侍郎李清植、兵部尚书李清芳、清八大书法家李清藻等。名胜古迹有泰山岩、成云洞、猴山庙、贤良祠、旧衙、新衙等。
湖头论坛:只要你有心,大家都温馨!www.362411.com.cn 站长QQ:63631134

Rank: 8Rank: 8

总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09-2-27 00:04:45 |显示全部楼层
水体名

湖头溪支流

  坑仔口溪 又称举口溪、潮碧溪,为境内晋江西溪第三大支流。发源于永春县天湖山南麓,始北流东南,经永春县下洋、境内剑斗镇潮碧,于举口注入湖头溪。流程全长42公里,流域面积290平方公里,河道坡降29.6‰。

  举口溪 为坑仔口溪支流之一。发源于永春县牛母林山(海拔1105.5米)东南坡,始北流南,流经永春县景山、外洋、蔡坑后折转东南,经内堀、云溪、外堀、坵内,至举口注入湖头溪。

  潮碧溪 为坑仔口溪支流之一。发源于永春县杏村后墘,始西流东南,流经蕉地、殿兜、内洋后转向西南,经潮兜、石壁、扶地坂再向东至欧村转向源头南,经吴田坂、田螺旋,至河溪注入湖头溪。

  双 溪 又称剑斗溪、霞春溪,为境内晋江西溪第四大支流。发源于感德镇石门堪山(海拔1301.4米)北麓,始西北流东南,至潘田虎坪,折由北向南流至大格,再转东经熨斗、五甲、洪佑、霞中、霞庭、霞春至剑斗镇双溪,纳岐阳溪,经剑斗井口后注入湖头溪。流程全长约20公里,流域面积127平方公里,河道坡降29.6‰。沿程纳岐阳溪、华地溪、潘田溪、石迈溪、洋山的溪坑尾溪、拱桥溪、亭桥头溪、洪佑小房口溪、布兜溪、霞春路内溪、霞中石古潭溪等。

  岐阳溪 发源于长坑乡水缸村双髻山东麓,流经上厝磜,向东北经感德镇槐东、槐阳、槐植、扶地至岐阳村上洋,纳剑斗镇红星都溪,经板仔、中洋、潮坂,至剑斗双溪注入霞春溪。流程全长约13公里。沿程纳水缸的解坑溪、祖厝溪、槐阳的炉山溪、槐植的南墘溪、扶地的大厝溪、东坑等。

  都 溪 发源于剑斗镇月星格枢崎坑山(海拔1084.5米),流经都溪、石古林、火烧乳、磜头至感德镇岐阳村上洋注入岐阳溪。

  东阳溪 发源于湖上乡珍地村,五阆山北麓,始南流北,经珍地、湖上、雪山、东阳铜头坂、东山、大畲,至剑斗镇黄坑炉注入湖头溪。流程全长约12公里。沿程纳由义圩溪和铜头坂溪、枧坑溪等小溪流。

  铜头坂溪 发源于白石岭,始南流北,经狮仔转西向东,再经铜头坂注入东阳溪。流程全长约3公里。

  由义圩溪 发源于长坑乡大尖(海拔1099.2米)东北麓,始南流北,经面前、破田林、由义圩、曲斗、国光尾注入东阳溪。流程全长约5公里。

  枧坑溪 发源于剑斗镇前炉村枧坑,由西向东北注入东阳溪。流程全长约1.8公里。

  飞鸦溪 发源于浮同垵(海拔728.4米),流经湖上乡盛富村狮仔仑小溪、铜儿坝、溪仔坂坝、宫门口与支流下坂溪汇合,向东流向飞鸦口、当埔注入湖头溪。流程全长约5公里。

  下镇溪 发源于永春县将军格(海拔873米),始东流西,至达山转向西北至上卓,在境内汇入由永春县石门流入的小溪向西至上寨,转南经白濑乡下镇村、过溪、岭兜,至石狮格东南转西注入湖头溪。流程全长约7.8公里。

  虾角溪 发源于湖上乡上路大仑尾(海拔690.3米),始西南流东北,经寨仔尾、黄武的下角溪、九町,至长基村注入湖头溪。流程全长约2.5公里。

  仙坑溪 位于湖头镇上田村。发源于鹅角冠(海拔1088.4米),始西北流东南,至产贤村炉内转由东北向西南,纳发源于东溪岭和发源于猴山顶山麓的竹山庵头溪、产贤东坑溪、登贤尾清坑沟等小溪流,于上仕与两条小溪汇合注入湖头溪。流程全长约7公里。

  美坂溪 发源于湖头镇半山村,经福坪、林边向南,流经上坂、上湖、李子园、土楼口注入湖头溪。流程全长约6公里。

  福寿溪 又称前进溪、溪美溪。发源于五阆山东南麓,流经高山、埔美、前溪、前山、林兜、福寿沟仔尾、溪美注入湖头溪。流程全长约5公里。

  石钟溪 发源于五阆山,流经高山、山都、横山、湖一注入湖头溪。流程全长约4.5公里。

  南清溪 发源于大埔石仔室,流经南清、上西注入湖头溪。流程全长约3公里。

  磨石坑溪 发源于湖头镇白翠岩东麓,由西流东,注入湖头溪。流程全长约1.2公里。

  半岭溪 发源于岭头山,始西北流东南,经石桥、温厝坑、沟仔尾、湖四新桥、湖三后坪注入湖头溪。流程全长约5公里。


  汤头温泉 位于湖头镇汤头村,村以泉名。水温48℃,水质HCO3-SO4-Na,建有浴池。
湖头论坛:只要你有心,大家都温馨!www.362411.com.cn 站长QQ:63631134

Rank: 8Rank: 8

总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09-2-27 00:06:48 |显示全部楼层
宫庙寺院

  (1)泰山岩

  坐落于湖头镇西南隅。始建于宋绍兴四年(1134年),内奉祀显应祖师。自建以来,得到多次修葺,成为安溪宗教建筑物中史称“三岩”的典型。2004年,湖头镇人民政府聘请华侨大学对泰山岩景区进行全面的规划,当地民众及海外乡亲积极捐资、集资,重建岩寺之事得举。新建的泰山岩以保持原有建设特色为原则,设有照壁一座,山门三座。主体建筑为三进院式结构,主要殿堂建在南北中轴线上,天王殿为单檐歇山式,东西二畔建有钟鼓二楼,殿后两旁建有东西走廊,中为庭院,设放生池,上为祖师殿,重檐歇山式,主祀显应祖师。祖师殿后为大雄宝殿,殿中央奉祀“过去七佛”,两侧奉祀“四大菩萨”。东西配列藏堂、斋堂等佛堂院舍。游步道沿途有斜圃豁坪、三浮开泰、鹅鹄下湧、虎舌漱泉、仙从足迹、白鹤洞天等28个景点。泰山岩始建至今800多年来一直香火旺盛,分炉岩寺遍布海内外。

  站在泰山岩顶极目远眺,昔人标题的“湖头十景”尽收眼底。1995年7月14日,被安溪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兴福庙

  坐落于湖头镇前山村草埔头,始建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内供奉四位王府、山西夫子、阳府五主将。现在建筑系1972年重建之物,占地面积7873平方米,建筑面积1689平方米。循岗峦之势,构成楼阁,旁列庐舍,丹雘荧煌,庄严毕具。庙背倚东甲尖,旭日东升;西朝五阆山,晚霞如画。2003年6月30日,被安溪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湖头论坛:只要你有心,大家都温馨!www.362411.com.cn 站长QQ:63631134

Rank: 8Rank: 8

总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09-2-27 00:09:09 |显示全部楼层
书斋、祠堂

  贤良祠 位于湖头镇湖四村的俊民中学边。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其地原榕树成荫,又名“榕村书屋”。雍正十一年(1733年)为表彰李光地改易今名。祠三进,占地约1000平方米。正堂宽深三间,厅堂内外环墙嵌大理石,碑刻十分丰富,镌刻有康熙御书《太极图说》、《巡子牙河建坝诗》等诗文,是研究康熙书法和清初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祠右有石构碑亭,立碑一方,镌刻雍正《谕祭文》,赞扬李光地“学问优长”、“一代之完人”。祠前后有小桥流水,南面为临水轩、荷池,夏日荷塘月色,柳树千条,意境幽美。1990年由族侨依古例重修,是湖头旅游胜景之一。1991年3月20日,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成云洞 坐落于湖头镇美溪村龙贵山麓。始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因山中云雾飞腾,吸收山泽之润,四季雨水充沛,加上山西北处有石穿土而起,在绝岩下天然形成一处石门,故有“成云洞”之称。因李光地曾在此处读书,故后又改称“李文贞公读书处”。主建筑为土木结构的二进“成云书轩”。前为悬山式平屋,后为阁楼式,南北构架。轩堂庭地开阔,三面加筑围墙,南墙嵌一石匾,为福建巡抚潘思渠所书的阴刻行楷“李文贞公读书处”七字。门开向西,附筑亭台。屋后与西侧构有园林,筑设假山、假石;林中植竹、榕、月桂等,多数为李光地亲手栽植。洞左上方,幽谷涧水,走壁拖云泻入小三潭,蔚为壮观,古人标题“成云观瀑”,是“湖头十景”之一。1988年12月25日,被安溪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湖头李氏家庙 位于湖头镇中山街,明初当地李氏先祖李森建。经清初扩建重修,前后三进,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被称为“大宗祠堂”,乃湖头李氏祀先祖、明宗规、行族事的场所,春秋两祭,祭祀规模盛大。庙内尚保留有明英宗皇帝敕文。第二进大厅厅前悬挂“夹辅高风”匾额,为康熙皇帝表彰李光地所赐;厅中高悬“急公尚义”匾额。第三进厅堂前横挂“鸣皋闻天”匾额,为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宰相叶向高题赠;厅堂后侧悬挂“保世滋大”匾额,疑为李光地所题。庙有许多金碧辉煌的柱联,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1988年,李氏家庙经海外族亲李氏昆仲献资修复,焕然一新。

  新 衙 又名昌佑堂,在湖头镇湖二村。始建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为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李光地的府第,建筑面积3120平方米,五进庭院,双护厝,东西巷道,四周绕围墙,门庭广阔。东巷北端入口处,早建报官亭和报房,门亭联为“赞元重万国,高志局八区。”二进厅堂悬挂明清职官像。大门一联:“相门知理学,府第传乾坤。”

  旧 衙 又名昌和堂,坐落于湖头街左边街后,今湖三村境内。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为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李光地的府第。旧衙非李光地所建,乃满洲人宁海将军喇哈达为报答李光地献策解泉州之围,又为其申功之恩而建。先为借口调任而委托李光地夫人代管,后又假借喇哈达欲回满洲而把房子转赠李光地夫人。因李光地夫人自建新屋“新衙”,此屋故称作“旧衙”。旧衙纵深五进,双护厝,悬山式。厅堂里有一副遗存对联:“罗绮日暖将军府,弦管春深宰相家。”

  湖头景新堂 坐落于湖头镇湖二村。湖头名人李瑶悌建于清末。四合院,双护屋。墙壁门面的砌筑和装饰工艺十分考究。堂屋大厅门面以木构为主,木雕窗花做工精美,古朴大方美观,距今虽近百年,依然风光如故。2003年6月30日,被安溪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湖头问房大厝 坐落于湖头镇湖二村,李日火景始建于明代。主体建筑五进,双护厝。附属建筑有“盘屿”两座,规模宏大。厅堂后壁多用可开启折合的大扇木门隔成,打开后增大活动空间,木工操作规范严格,体现了明清时期闽南古民居的历史风貌。2003年6月30日,被安溪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湖头宗兴堂  又称宗城新厝。坐落于湖头镇宗城社区居委会。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李光坡曾孙李研园筹建。三进双护屋,东向,墙裙为辉绿岩条石,上垒砖墙,大门外平铺石埕,耐斜风急雨侵蚀,具有清代古民居建筑风格。2003年6月30日,被安溪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湖头论坛:只要你有心,大家都温馨!www.362411.com.cn 站长QQ:6363113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手机版|湖头论坛 ( 粤ICP备20016716号 )  

GMT+8, 2023-3-21 06:29 , Processed in 0.039156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pptv聚力

回顶部